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本市政策

全面筑牢防汛安全堤 奋力打赢抗洪保安战——庆阳市2022年防汛抗洪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2022/12/14|来源:庆阳市应急管理局|专栏:本市政策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习称“陇东”,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周边分别与陕西、宁夏交界,全境东、北、西三面高而中间与南部低,海拔在885—2082米之间,中南部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部为黄土丘陵区,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高原风貌雄浑独特。境内较大河流有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芦河等,较大支沟29条,分属泾河、北洛河、清水河及苦水河水系。从地质学角度来讲,庆阳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独特复杂的地形地理地貌,加上湿陷性黄土的特性,汛期内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从气象学角度来讲,庆阳地处中纬度地带,深居内陆,属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全市平均年降水量407.3—623.5mm,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而子午岭小气候圈及微地形扰动触发对流现象,是气象科学目前仍未解决的课题;从水文学角度来讲,丘陵沟壑区破碎的地形地貌和湿陷性黄土,遇强降水时极易形成高含沙高流速破坏性极强的洪水,且洪水起涨没有规律性,水文测报只能依靠实时监测,洪水灾害防御难度极大。

2022年7月15日,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中北部、华池县南部、环县南部、合水县北部出现大暴雨,其中庆城县北部、华池县西南部出现特大暴雨,全市出现暴雨33站,大暴雨15站,特大暴雨5站,短时强降雨119站(全市共205个气象观测站),最大累计降水量出现在庆城县翟家河乡373.1mm(庆城县平均年降水量509.7mm),最大小时降水量出现在庆城县马岭镇84.9mm,特大暴雨区域超过100平方公里,创庆阳市气象观测历史记录,较历史极值偏多3—5倍。马莲河(黄河二级支流泾河的最大支流)发生全流域性洪水,其中庆城段最大洪峰流量5100m3/s,超警戒水位7米,达到50年一遇标准;暴雨中心庆城县翟家河沟小流域最大洪峰流量1050m3/s,达到100年一遇标准。暴雨过程雨量之多、时段降雨之强、河流水位之高、入河流量之大、受灾程度之重历史罕见。灾害造成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庆城县、华池县多处电力、交通、通信一度中断,因灾转移安置1395人,紧急避险转移4457人,全市8个县区106个乡镇798个村2.7万户11.4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7.73亿元。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考中,庆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市上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急动员、迅速行动,团结奋战、严防死守,铸就了防汛抗洪的坚实“大堤”,实现了大灾之下“零伤亡”,夺取了抗洪抢险救灾的全面胜利,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赞扬。庆阳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抗洪抢险救灾奖励大会,总结抗洪抢险工作成果经验,对7·15特大暴洪灾害抢险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奖励。

未雨绸缪 以备为战夯基础

大灾之下“零伤亡”,不仅源于指挥有力、调度有序、处置有效,也与庆阳市近年来在防汛抗洪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因地制宜、科学部署分不开。庆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汛工作,积极传承革命老区精神和南梁精神,以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底线,以“责任网格化、制度规范化、任务清单化、措施精细化、备汛实战化”为目标,上下同心,齐抓共管,在防汛工作中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1 8”防汛工作制度机制体系,开展“六查六看”工作,制作“三台账一手册”,梳理“防汛行业清单”,打通多元化的防汛应急联络通道,开创了“庆阳特色”,走出了“庆阳模式”。

一是责任网格化。庆阳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实际,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责任制管理的通知》,从政府行政、部门管理、四级包抓三方面明权赋责,逐项逐条列出责任人岗位职责和奖惩措施,全面压实县乡村组的层级责任和行业部门的全链条责任。汛前,市防指逐级核定市县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山洪灾害防御县级责任人和水库、主要河流重点河段、骨干淤地坝、重要城镇、重要旅游景区、大中型涉河在建项目等6类重点防汛对象责任人293人,山洪灾害四级包抓责任人1297人,在庆阳门户网站进行了公示公布。同时,突出末端发力、终端见效,深入对照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问题教训,开展“六查六看”(查思想认识,看底线思维是否树牢;查责任体系,看分解落实是否到位;查工作机制,看应急联动是否顺畅;查风险隐患,看短板弱项是否补齐;查抢险救援,看预案措施是否可行;查保障措施,看物资队伍是否充足)活动,组织各成员单位深入查找工作中的短板弱项,及时查缺补漏。汛期内,市政府先后派出14个检查组赴县区开展3轮次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现场下发整改通知书,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限,并在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和防汛减灾会议上进行通报,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切实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责任链条、责任网络。

二是制度规范化。庆阳市坚持以制度机制为根本,深刻汲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问题教训,充分借鉴兄弟市州的先进经验做法,高位谋划思考,汛前统计更新市县防汛应急联络方式,积极走访市内驻军、消防队伍和有关业务技术单位,座谈对接信息互通、会商研判、应急联动、隐患排查、救援协同、紧急联络、物资调运等关键环节和流程细节,商讨研究重点任务和有关措施,建立起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防汛信息共享机制、部门联席会商机制、应急救援联动机制、隐患排查整治机制、预案动态修订机制、汛期应急联络制度、物资调运制度、防汛值班制度为重点内容的“1 8”防汛工作制度机制体系,形成了县区间、部门间、军地间、上下游、左右岸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为高效精准开展防汛减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特别是在7月15日暴洪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中,市县应急、水务、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积极履责担当,通过雷达云图等专业化手段,对落雨区域、降雨量级、地面径流等进行动态诊断和风险分析,分部门分行业制定防御措施,逐级逐层一对一发布预警通知,充分利用“电话 短信 微信 手摇警报器 铜锣 口哨 基层干部和灾害信息员逐户告知”等“土”“洋”结合的方式,多轮次叫醒叫应县乡村组干部和涉险农户群众,实现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村、发送到户、告知到人,为提前警觉防范和转移避险赢得了先机和主动。

三是任务清单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公布之后,庆阳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进行了学习,并要求全市迅速行动,把学习反思、对标检视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市防指通过下发文件督学、召开会议研学、编印资料荐学、广泛宣传促学的方式,先后印发《关于认真组织学习〈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深刻汲取教训切实做好查漏补缺改进工作的通知》《关于对照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问题教训开展六查六看梳理落实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召开市防指成员单位学习《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座谈会议,编印分发《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系列资料汇编》300余份,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党政组织、相关责任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和责任担当。市防办主动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组织25个重点成员单位围绕行业防汛职责,对年度工作任务细化梳理,反复修改后形成《市防指成员单位重点工作任务清单》118条,部门防汛职责任务进一步明晰,行业防御基础进一步筑牢,“防、抢、救”链条有序衔接。

四是措施精细化。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聚焦全市防汛工作实际和弱项短板,从水库淤地坝调度、城镇防洪排涝、突发地质灾害防御、涉水工程汛期施工、公路桥涵安全排查、涉水景区汛期安保等重点行业入手,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分门别类制定工作意见,提出靶向性措施,逐项逐条列出规范标准,制作量化意见,全覆盖、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开展指导监督,推动防汛应急关口前移、防御到位。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汛期群众转移避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庆阳市以“两个至上”为工作指引,坚持“预防为主、避险为要”的原则,在认真思考和广泛调研后,制定印发了《庆阳市汛期涉险群众紧急转移避险实施方案》,在科学指导县乡划定山洪、地质、内涝、“七临”、库坝泄洪、道路桥涵、水毁路段、城乡旧居等危险区域和涉险点位的基础上,全面摸排涉险住户信息,建立“三台账一手册”(危险区域台账、涉险住户台账、紧急避险责任台账、预警信息员手册),排查确定各类危险区(涉险点位)1593处,危险住户12380户28316人,落实乡村组责任人4351人,预警信息员3802人,避险点841处,从干部包抓责任、预警信息发布、转移路线和避险场所设置、转移指令下达、紧急险情处置等方面,逐一明确职责,细化工作流程,厘清了“谁转移,转移谁,转到哪,怎么转”的关键问题,为精准开展涉险群众避险转移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工作指南。

五是备汛实战化。庆阳市坚持以实战化需求为导向,前置物资、队伍、预案、演练等关键要素,抢抓防汛应急主动权,以坚实的保障基础为防汛减灾赋能增效。一是立足应急处置需求,及时修编防汛类关联预案,补充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内容,将人员转移避险作为洪涝灾害标准和响应启动的前提条件之一,做到了“市县防指有应急预案、行业部门有专项预案、重点工程有度汛方案、基层村组有简明方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域性防汛预案体系。二是立足抢险物资需求,指导县区、重要涉水工程购置储备防汛抗旱物资5大类58种,估值1855万元,协议储备大型机械152台,为开展应急抢险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三是立足抢险救援需求,充分发挥消防救援和森林消防队伍综合救援主力军作用,加强培训演练,24小时备勤备战;各部门整合行业资源优势,广泛吸纳专业技术人员加入行业救援队伍;社会救援组织与市县应急部门畅通联络渠道,实时通报共享信息,建立起了专常兼备、机动灵活的防汛抢险队伍。在此基础上,指导乡村按照500人、50人、30人的标准,组建防汛抢险小分队,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四是坚持以练为战,立足实战化场景模拟和科目设置,坚持全流程推演、全要素配置、全链条实操,6月17日,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庆阳市政府,举办了“2022年甘肃省庆阳市暴洪灾害省市联合应急演练”,共30余家单位400多人参加,设置演练科目18个,为进一步检验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指挥机制,提升防汛抢险和联合救援能力提供了实践参考,特别是在7月15日汛情发展变化的关键时刻,为科学开展指挥救援,发挥了重要的借鉴作用。据统计,今年以来,庆阳市共开展各类防汛演练153场次,参与人员5760人。

风雨如磐 高效救援保安澜

大灾之下“零伤亡”,源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统筹调度和大力支持;源于省直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科学指导和倾力相助;源于庆阳市委、市政府的超前谋划、果断决策和高效指挥;源于庆阳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源于庆阳市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临危不惧和严防死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庆阳市上下同心,以有条不紊、高效快捷的“神经传导”,跑出了抗洪抢险的“生死时速”,在主要河流水位暴涨,2150间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的情况下,未出现因转移不及时造成人员伤亡,在大灾大考面前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是迅速调度先发力。7月10日,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后,庆阳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迅速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各级全力应对防范。市委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防汛减灾工作,多次作出指示批示。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听取防汛救灾工作情况汇报,7月15日凌晨先后两次电话调度相关县区主要负责人,要求牢固树立“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意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落实落细防汛救灾各项措施,有力有序有效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全力以赴确保群众生命安全。随后,又专程前往庆城县调研灾后重建工作,查看灾情、慰问灾民。7月14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专题召开防汛调度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迅速进入临战状态,紧盯重点部位,精准调度应对,对可能有风险隐患的住房(窑洞)群众紧急疏散,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7月15日暴雨红色预警发布后,上午7:00再次紧急视频调度,迅速组织救援力量,紧急下拨市长预备金500万元,第一时间与4名副市长赶赴华池、庆城,现场指挥抗洪抢险救援工作。7月15日3:00,市防指指挥在市应急指挥中心召集相关成员单位集中办公、集中调度指挥防汛抢险,安排水务、应急部门赶赴一线指导抢险处置。市防指先后8次对强降雨防范、洪水防御、库坝安全等进行安排部署,督促各级从快从严落实防范措施。市防办于11日10时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15日6:30提升至Ⅱ级应急响应。各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迅速响应,及时调度指挥,深入一线巡查指导。

二是及时预警抢先机。庆阳市防办与气象、水务、水文、自然资源等部门滚动会商研判,实时发布各类汛情信息,落实预警信息直达乡镇村组叫应叫醒机制,确保了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村到户到人。县乡村按照“三台账一手册”划定的危险区域点位,提前发布避险预警,第一时间果断指挥转移避险,在本次强降雨来临前,紧急避险转移4312人。马莲河流域突发洪水后,应急、水务、水文等部门实时通报测报信息,第一时间向下游发送洪水预警信息,县乡村组织队伍分段巡查,落实管控管制措施,全力保障行洪安全。

三是持续巡查筑防线。督促各县区严格落实“四级包抓”责任制,相关责任人全部下沉一线、蹲点驻守,指导基层不间断开展巡查,全力落实防范处置措施。市县两级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查细、查实、查严”要求,采取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农户的拉网式办法,紧盯山洪、河流洪水、地质灾害易发区、城乡低洼内涝区、道路桥涵等危险区域,持续开展巡查排查,及时落实整改措施,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

四是精准指挥保民安。7月15日灾情险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就抢险救援工作作出明确指示和要求。庆阳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重点受灾乡镇,现场指挥开展抢险救援,紧急调派消防、森防、公安、交通、电力、通信、水务、水保等方面力量,支援庆城、华池开展群众避险转移、道路抢通、电力通信恢复等应急处置工作。市委主要负责人专题听取和调度市应急指挥中心及相关县区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后,立即带领应急、民政、水务、公路等部门前往庆城三十里铺、马岭等乡镇,实地察看汛情灾情,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紧急调度结束后,立即前往华池王咀子和庆城土桥现场指导防汛救灾工作,并带领3位副市长赴累积降雨量最大的庆城翟家河乡指挥抢险救援;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和市委、市政府其他领导,第一时间分赴基层一线指导防汛救灾工作,或通过电话调度指导联系县区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庆阳市政府在翟家河乡紧急成立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组建9个专项工作组,抽调公安、消防、森防及部分乡村干部400多人,迅速进村逐户开展摸排救援工作。省水利厅、省交通厅和平凉森防支队、庆阳蓝天救援队等专家和救援力量,交通、公路、水务、水保等方面技术专家,积极参与抢险救援。至15日24时,翟家河乡6个村的所有涉险群众全部排摸到位,全乡群众全部安全;至17日18时,该乡6个村的通村路和供电、通信设施抢通恢复。

五是协同作战聚合力。庆阳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闻“汛”而动,通力协作,加班加点,冒雨作战,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持续奋战。公安、消防、森防前置抢险力量3000余人,及时开展群众转移、险情处置、交通疏导、治安维稳等工作。交通系统紧急启动响应程序,调集庆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和有关施工企业投入3398人次、机械1147台(班),抢通中断道路55条,恢复悬空路段55条。电力系统投入抢修队伍22支174人、抢修车辆34台、应急电源车辆2台,抢修完成所有停电线路。工信系统协调电信、移动、联通、铁塔等通信企业,出动各类通信保障车辆131辆、发电机126台、抢险人员342人,紧急抢修受损通信设施。住建系统出动抢险人员1456人,调用各类机械车辆89台、抽排水泵37台,及时排除城乡内涝积水。水务、水保、文旅、自然资源、应急系统抽调技术力量,开展河道堤防、水库、淤地坝、地质灾害、旅游景区等巡查除险和应急处置工作。纪检监察机关及时督促有关方面认真履行抢险救灾职责。组织部门广泛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投身防汛抢险救援工作。宣传部门组织新闻媒体及时转发预警信息指令,多渠道宣传报道防汛抢险工作。统战部门积极动员民营企业捐款捐物。政法部门全力做好灾区社会稳定工作。市发改、应急、商务等部门紧急调拨救灾物资和抢险生活物资。市红十字会、能源等部门衔接社会力量和能源企业捐赠救灾物资,保障灾区抢险救援。

云消雨散 灾后重建解民忧

7·15暴洪灾害发生后,庆阳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市级灾害救助Ⅳ级应急响应,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灾后重建工作,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多次赴受灾县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防汛救灾一线人员,对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作出部署。各县区各单位迅速响应行动,发扬持续作战的精神,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以最有力的措施,积极投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安置,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一是科学部署灾后重建。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多方调研讨论基础上,确定了以群众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恢复重建为重点,尊重群众意愿,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施策,举全市之力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思路。各受灾县区迅速成立灾后重建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并及时组织编制完成了切实可行、分步实施的灾后重建方案,为科学有序开展灾后重建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各级党政组织把因灾转移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放在第一位,采取多种方式安置受灾群众,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市县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一线,带领群众奋力开展生产生活自救,推行乡镇、村组干部“包村、联户、盯人”责任制,各包抓干部驻村入户,与受灾群众一起吃住,积极开展灾民安置、道路抢修,淤泥清除、生活必需品发放、群众心理疏导等工作,用心用情鼓励受灾农户重拾信心,尽心竭力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确保了转移安置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安全地方住、有基本医疗服务,充分彰显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爱温暖。

三是精准建立灾损台账。市减灾委及时启动自然灾害灾情核查报告机制和滚动会商研判机制,组织应急、水务、水保、交通、住建、工信、电力、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教育、卫健、文旅等涉灾部门迅速深入一线,成立灾情核查专班,对口指导县区各相关部门开展灾损统计、会商分析、鉴别核定、台账建立等工作,为做好灾害救助工作提供了精准可靠的依据。

四是紧急筹集调拨物资。通过政府调拨、向上争取、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发放救灾物资56万件,及时保障灾区抢险救援和群众基本生活。市发改委、市应急局紧急向灾区调拨应急物资9800件;市应急局紧急向省应急厅申请调拨救灾物资4200件;市红十字会紧急向省红十字会申请调拨各类物资850件;长庆油田向灾区捐赠各类救灾生活物资20车41302件;各受灾县区接收社会捐赠物资和资金价值27.95万元,为受灾群众提供了最充分的物资保障。

五是多方争取资金支持。省直各部门跟进了解庆阳灾后重建动态,随时统筹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省应急厅领导专题赴庆阳指导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切块下拨首批中央自然灾害补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和维修补助和生活救助等方面资金,省水利厅、交通运输厅、工信厅、教育厅、农业农村厅、卫健委等省直部门通过倾斜拨付灾后重建资金、优先审查审批水毁维修项目和简化建设程序的方式,积极保障支持庆阳灾后重建进度。各部门单位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通过不同形式积极向省直对口部门汇报反映灾情,全力争取物资、项目、资金支持,加快修复损毁的道路、水利、农田、市政、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灾后恢复重建有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