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本市政策

庆阳市财政局全面构建“大监管”格局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 2025/07/25|来源:庆阳市财政局|专栏:本市政策

       近年来,庆阳市财政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会监督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财会监督各项决策部署,以“大监督”为导向,从机制体系、制度建设、举措抓手、人才培养等方面多点发力、同向推进,探索构建了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财会监督工作“庆阳模式”,为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强力支撑。2024年全年至2025年一季度,省对市州财会监督考核中庆阳市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一、协同联动强机制,构建财会监督“一盘棋”

       高位推动强统筹。强化财会监督政治属性,市政府牵头成立全市财会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统一指挥、协调各方,形成了“政府主导、财政牵头、部门协同”的高效工作机制,印发构建财政“大监督”格局的实施意见,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干、能干好。部门协同聚合力。建立与人大、纪检、巡察、审计、统计等部门贯通协调机制,计划共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2024年以来,共移送问题线索12条,联合开展检查4次,贯通协同事半功倍成效显著。联合国资、税务、人行、金融监管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监督合力更加凝聚。县区贯通一条线。建立联县包抓制度,局党组成员带领科室负责人,分别包抓2个县区,“一对一、点对点”指导,组织县区间交流经验、分享亮点。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各类监督检查、巡视巡察、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市级财政部门分析研判,确保即知即改、应改尽改。

       二、制度先行强保障,彰显财会监督“硬约束”

       专项制度定方向。研究制定《庆阳市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方案》《庆阳市财政局财会监督职责内部分工办法》等17项制度办法,形成了完整的财会监督“1 16”制度体系,对监督职责分工、监督检查流程规范、跨部门协同机制、检查结果运用、问题整改闭环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细化,让财会监督各项工作从根本上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协同制度提质效。制定提升财政治理效能“20条”措施和加强预算执行“21条”,从源头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在全省率先推行预算单位实有资金线上支付,实现线上全流程信息化控制,彻底解决了资金管理不安全、支付效率低的弊端。进一步强化单位实有资金监管,加大财政统筹力度,将基层林场营林收入全部纳入预算,清理盘活收回预算单位账户历年结余结转资金。规范市级财政性资金存放和银行账户管理,清理撤并市级财政账户和预算单位闲置违规账户40余个,资金存放更加安全。强化考评促提升。压实部门和县区财会监督主体责任,建立全市财会监督考核指标,实时监测、动态跟踪,发现问题、限时整改,做到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同时,强化结果运用,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单位,予以奖励,“较差”的单位压减公用经费,推动财会监督重点任务落细落实。

       三、多措并举显质效,增强财会监督“震慑力”

       刀刃向内强内控。坚持把内控建设作为强化财会监督的有力抓手,财政带头、部门紧跟,通过专题培训、现场指导,不断强化县区财政部门和市直预算单位内控建设,着力堵住内部制度漏洞,防范舞弊、预防腐败。关口前移优流程。将财会监督工作嵌入绩效评价、预决算评审工作,在预算安排、项目评审中提前介入,强化预算监督,对“未评先招”项目,一律不安排财政资金,杜绝了未经投资评审就招标采购的违规问题。数智建设破壁垒。建立全市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调度中心,安排专人对财政运行情况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对系统预警问题全部第一时间督促整改,有效防止单位擅自调整预算、隐匿“三公”经费、超范围使用资金等问题发生。将财会监督纳入税收管理,建设综合治税平台,将重点企业、重点税源全部纳入系统实时监测分析,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四、队伍建设筑根基,打造财会监督“生力军”

       专业培训提素质。常态化开展财会监督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将财会监督纳入市委党校主体班次,每年开设春、秋季班2期。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培训8次,参训1000余人次,其中,党政领导干部200余人次,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财经纪律意识和工作效能显著增强。建强智库显权威。在全市范围建立涵盖会计、审计、金融、法律等领域的财会监督专家库,动态管理、择优选用。积极参与监督检查、课题研究、咨询论证,已入库专家38名,财会监督专业性、权威性进一步显现。配足机构强保障。加快市县财政部门财会监督专职机构建设,截至2024年底,实现市县专职财会监督机构全覆盖,全市财政系统专职财会监督干部达到47人,走在全省前列,为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